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
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
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常常是决定土壤水、肥、气、热的重要因素。
一、砂质土砂质土以砂土为代表,也包括缺少黏粒的其他轻质土壤(粗骨土、砂壤),
它们都有一个松散的土壤固相骨架,砂粒很多而黏粒很少,粒间孔隙大,降水和灌溉水容易渗入,内部排水快,但蓄水量少而蒸发失水强烈,水汽由大孔隙扩散至土表而丢失。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则不能依靠地下水通过毛管上升作用来回润表土,所以抗旱力弱。只有在河滩地上,地下水位接近士表,砂质土才不致受旱。因此砂质土在利用管理上要注意选择种植耐旱品种,保证水源供应,及时进行小定额灌溉,要防止漏水漏肥,采用土表覆盖以减少土表水分蒸发。砂质土的养分少,又因缺少黏粒和有机质而保肥性弱,人畜粪尿、硫酸铵等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砂质土上施用速效肥料时往往肥效猛而不稳长,前劲大而后劲不足,被农民形容为“少施肥、一把草,多施肥、立即倒”。所以,砂质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施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
砂质土含水少,比热容比黏质土小,白天接受太阳辐射而增温快,夜间散热而降温也快,因而昼夜温差大,对块茎、块根作物的生长有利。早春时砂质土的温度上升较快,称为暖土。在晚秋和冬季,遇寒潮时砂质土的温度迅速下降。由于砂质土的通气好,好氧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迅速分解并释放出养分,使农作物早发,但有机质积累难而其含量常较低。砂质土体虽松散,但有的(例如细砂壤和粗粉质砂壤)在泡水耕把后易结板闭结,农民称为“闭砂”。因为这些土壤中细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特别高,黏粒和有机质很少,不能黏结成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大小均匀而较粗的单粒在水中迅速沉降并排列整齐紧密,呈现汀浆板结性。这种质地的水田在插秧时要边耘边插,混水插秧,但因土壤颗粒沉实,稻苗发棵难、分乘少。
二、黏质土
黏质土包括黏土、黏壤(重壤)等质地黏重的土壤,而其中以重黏土和钠质黏土(碱化黏土、碱土)的黏韧性表现最为明显。此类土壤的细粒(尤其是黏粒)含量高而粗粒(砂粒、粗粉粒)含量极少,常呈紧实黏结的固相骨架。土壤颗粒间孔隙数目比砂质土多但甚为狭小,有大量非活性孔隙(被束缚水占据的)阻止毛管水移动,雨水和灌溉水难以下渗而排水困难,易在犁底层或黏粒积聚层形成上层滞水,影响植物根系下伸。所以黏质土应采用深沟、密沟、高哇等方式,或通过深耕和开深沟破坏紧实的心土层以及采用暗管和暗沟排水等措施,以避免或减轻涝害。
黏质土含矿质养分(尤其是钾、钙等盐基离子)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它们对带正电荷的离子态养分(例如NH4 + 、K + 、Ca2 + )有强大的吸附能力,使其不致被雨水和灌溉水淋洗损失。
黏质土的孔隙细而往往为水占据,通气不畅,好氧性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腐殖质与黏粒结合紧密而难以分解,因而有机质容易积累。所以黏质土的保肥能力强,氮素等养分含量比砂质土多得多,但“死水”(植物不能利用的束缚水)多,难效养分也多。
黏质土蓄水多,比热容大,昼夜温差小。在早春,水分饱和的黏质土(尤其是有机质含量高的黏质土),
土壤温度上升慢,被农民称为“冷土”。但是在受短期寒潮侵袭时,黏质土降温较慢,作物受冻害较轻。
缺少有机质的黏土,往往黏结成大土块,俗称大泥土,其中有机质特别缺乏者,称为死泥土。这种土壤的耕性特别差,干时硬结,湿时泥疗,对肥料的反应呆滞,即所谓“少施不应,多施勿灵”。黏质土的塑耕阻力大,所以也被称为“重士”,它干后龟裂,易损伤植物根系。对于这类土壤,要增施有机肥,注意排水,选择在适宜含水量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结构性和耕性。此外,由于黏土的湿胀干缩剧烈,常造成土地裂缝,甚至导致建筑物倒塌。
三、壤质土
壤质土兼有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作物种类多。不过,以粗粉粒占优势(60 % ~80 % 以上)而又缺乏有机质的壤质土,即粗粉壤,汀板性强,不利于幼苗扎根和发育。
年产1万吨有机肥设备,年产5000吨有机肥设备,年产1---2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大型有机肥设备生产线,鸡粪有机肥生产线,猪粪有机肥生产线,牛粪有机肥生产线,羊粪有机肥生产线
24小时咨询热线:1853084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