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博会看中国黑科技产品:“老面孔”蕴含新智慧
- 向低空“图强” 万亿“蓝海”加速开启
- 筑牢国之重器“质量防线”
- 股票行情快报:中直股份(600038)4月22日主力资金净买入18008万元
- 纠集多国舰艇“威尔士亲王”号将启航部署“印太”地区
联系人:周先生
手机:15713869690
电话:18530843555
邮箱:417307458@qq.com
地址: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紫荆路街道新兴路与S237交叉口向东500米
让美军无路可走!中国抢先一步实现军事构想 潜艇携载跨介质飞行器可反航母
中国已开发出世上首架可由潜艇从水下发射、在海空间反复往返,最后返回潜艇的无人机,又称之为“跨介质无人机”(CM-UAV)。
据《南华早报》报道,中方的试飞显示,这些无人机所能完成的任务,远远超越五角大楼为自身所构思的范围。
中国不是首先研制CM-UAV的国家,美国国防部包括海军早在2000年,即考虑在中国沿岸部署潜艇,
从水下投放大批无人机形成蜂群,趁解放军登陆台湾时发动突袭,以降低美国军舰必须接近战区的风险。
然而,这项源自美国的尖端军事设想,就如同六代机一样,在美国还停留在APP上之时,已在中国变成了科技现实。
这种飞行器不仅具备超高的飞行速度,还能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完成各种高难度的飞行任务。
其独特的跨介质能力使得它能够在不同介质之间自由穿梭,从而实现了更为隐蔽和灵活的作战方式。
它能够悄无声息地接近敌方航母战斗群,利用自身的高精度打击能力进行精准打击,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和致命性。
早在美国提出研发“跨介质无人机”(CM-UAV)这一设想时,美军方研究单位就开始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开发,然而却始终无法突破动力系统与水/空气切换控制系统的技术限制。
据称,美国的模型样机在离开海面后,必须始终在空中停留,因此更容易遭攻击。
此外,这些一次性无人机在完成侦察任务后,只能自毁或发动自杀式攻击,没有实现返回潜艇的技术,导致该计划延宕至今。
而其他国家如俄罗斯、法国、英国也从事CM-UAV研制,但没有一架成功,反而是中国这个后起之秀率先实现了跨介质无人机的伟大构想。
据公开Kaiyun入口网址资料显示,中国投入研发CM-UAV的机构和研究团队主要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四所军工背景的名校。
其中,哈工大研制的两种跨介质(水/空气)飞行器“长弓1号和长弓2号”,该机可潜深100米。
西北工业大学也开发了“飞翼”与“游隼”两个型号,能在单次航程中多次穿越水/空气介质。
近年来,中国潜艇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的噪音大大降低,航速和潜深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使得中国潜艇能够更加隐蔽地接近敌方目标,并在关键时刻发射跨介质飞行器进行攻击。
潜艇作为水下作战的重要平台,其携载跨介质飞行器的能力无疑将大大提升其作战效能。
这种作战方式不仅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还能够对敌方航母战斗群以及其他海上作战平台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这些自主飞行能力使得跨介质飞行器在战时情况下能够统一行动,对敌人展开“蜂群”式的攻击,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作战效果。
这些跨介质飞行器能够躲入水中躲避雷达的探测,升入空中躲避声呐系统的追踪,从而实现了更为隐蔽的接近敌方目标的能力。
面对中国潜艇携载跨介质飞行器快速发展的态势,美国海军显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美国海军一直以来都以其强大的航母战斗群和核潜艇力量为自豪,但在中国新型潜艇和跨介质飞行器的面前,这些优势正在逐渐削弱。
特别是在反航母作战中,跨介质飞行器的高精度打击能力和隐蔽性使得美国航母战斗群的防御系统变得脆弱不堪。
中美之间的海战潜力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现在随着中国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潜艇和跨介质飞行器领域的突破,
-
2025-04-22消博会看中国黑科技产品:“老面孔”蕴含新智慧
-
2025-04-22乘风入云端 逐新竞长空
-
2025-04-22十五年我国飞行器气候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双重跨越!
-
2025-04-226所知名高校增设新专业!今年首次招生
-
2025-04-22涨停雷达:大飞机+航空材料+AI眼镜+低空经济 润贝航科触及涨停
-
2025-04-22小鹏汇天飞行器取证再进一步 民航局公布适航专用条件
-
2025-04-22飞行器股毛利率排行榜(2024第四季度榜单)
-
2025-04-21我国自主研制的重大航空装备AG600性能怎样?专家解读